后来,我安排总务处把水龙头修好了,就没人迟到了。当然,午休时间也进行了更改,不超过一个半小时。
到高密一中不久又遇到了第二个现象。我看到好多学生把大半个馒头给扔掉了。政教主任又找到我说课间操时间必须跟全校学生训话。我说,训什么话?他说,让学生节约粮食,要跟学生讲这样扔馒头太浪费了。我说,从浪费不浪费这个角度,一般情况下谁愿意把馒头丢掉呢,都是自己用饭票买的,我们应该查一查到底为什么会这样。
后来,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,食堂里只做4两大的馒头,男生吃一个不够吃,两个吃不了,就剩下一半。开始想放到第二天再吃,结果第二天也吃不了,后来两天就干了只好扔掉了。于是,我们就跟食堂商量开始做2两的馒头、1两的花卷,从此以后基本上就没人丢馒头了。
如果我们不断跟学生讲要严守纪律,跟学生讲要厉行节约,有可能会解决一部分问题,但也有可能是把问题转移到另一种问题上去。
还有一个例子,北京市十一学校(以下简称“十一学校”)在2010年走班上课之后,中午午餐的时间分为三个时段:有11∶30下课吃饭的,有12∶00的,有12∶30的。那一段时间突然之间老师和学生开始反映饭菜口味不好,后来我们进行分析发现,认为口味不好的都是后边吃饭的。食堂一次把饭菜全都做好,过了一个半小时口味还能好吗?
当时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解决出菜时间,食堂不再全部一次性出菜,而是分3个时间段,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。
区分目标和理想的关系
网上有这样一幅图片:我怎么样才能把我脑子里的钱转进我的银行账户里?显然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我们要区分目标和理想的关系。
我工作的第一站是山东省高密市第四中学。我30岁就当了校长,自己傻乎乎提出一个目标:创办齐鲁名校。齐鲁就是山东,1亿人口的超级大省,名校林立。我没在名校里干过,也没出去看过其他名校,就提出创办齐鲁名校,后来过了几年都不知道齐鲁名校是什么样的、怎么才算齐鲁名校,这叫目标状态不具体、不清晰。
我们要区分任务和目标,弄清目标感和锚定结果。比如,某大公司在疫情期间为加强与大客户的关系,让销售人员给每一位客户送一份价值180元的蔬菜水果。但是由于工作疏忽,一位销售员给其中一位客户多送了一份,导致礼品不足。这位销售人员只好让已经去单位的客户回到家里,从客户家里要回了一份礼品,再送到另一位客户的手里。本来给客户送礼品是为了改善加强和客户的关系,但这样却给客户造成了不少困扰。
我们好多学校都有所谓的例会制度,其实这也是目标不清晰带来的一个管理举措。好多老师对例会是非常反感的,不少老师都经常抱怨,或者被动应付会议、会议上玩手机等。因为,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开例会。
所以,当我们把目的真正弄清了,会做出大量的创新,来代替那些传统的模式。想让目标清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问题剥离。
定义真实的“限制因素”
面对一些挑战,我们总会选择回避,越想越害怕、越想越感觉到限制很多迈不开步伐。所以,我们要定义真实的限制因素是什么,哪些限制因素是真实存在的,哪些限制因素虽真实存在但可以解决,还有哪些限制因素其实是我们头脑当中的妄想。
我们在寻找限制因素的时候, 有一个工具叫人机环料法。我们要寻找人员、机械、设备、环境、原料和方法机制这样5个要素来思考我们的限制因素。
锚定最小因子。一个问题如果可以拆开,我们必须拆开;如果不能拆开,笼统地来想的话,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。
例如,我们在密云区建了一个库区学校,没换一位校长和老师。要把这所库区学校办好的话有一个关键要素必须解决,那就是人事制度,如果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,这个学校就无法充满活力。所以,我们下决心要变革学校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,这个因素一旦改变,学校随之就会有很多改变。
区分可变与不可变的因素。一位校长苦恼地说,老师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上级安排的不得不做的事也越来越多,如征文大赛、书法大赛,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学校必须承担一些工作。
现在,这类工作占比越来越大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?这确实是一些现实的问题,我们要把可变的和不可变的因素加以分解。如在征文和书法大赛里,不可变的是上交作品的数量,可变的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参与、多少学生参与、以什么方式来完成和什么时间进行。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它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,甚至我们的书法课程里就可以了。
我曾经带着北京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设计学校里的15门体育课程,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资金投入不超过5万元。能吗?能,是可以设计出来的,而且还要求在校园里没有操场的情况下能正常开展活动。这里有两个限制:一个是钱数的限制,再一个是没有操场。最后他们设计出20多门:一条绷带就是一节课,6根棍子就是一节课,正是这样的条件限制反而设计出了很多好玩的体育课程。
我们回想一下, 好多事我们之所以当初没有尝试、没有办成,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本身就是限制因素。从自己身上找问题,一想就通了;从别人身上找问题,一想就“疯”。为什么?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。所以我们要学会内归因,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希望改变世界、改变别人,只有极少的人希望改变自己,而正是这些希望改变自己的人最后改变了世界。
选择适切而非理想的解决路径
目标不等于理想。当我们把目标状态、初始状态的限制因素厘清之后,解决路径相对比较容易,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
要选择适切的路径,必须解决一个问题,我们的目标状态不是理想状态,不要希望一口吃个胖子,不要希望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,所以要设定阶段性目标,这个目标不是最高理想。
首先是恰当划定问题的边界。比如,我们希望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,校园植物的种类要多,要有水,还要有果树,因为只有这样鸟才会进来,鸟儿进来虫害会减少。但是如果没有果树,鸟儿是吃不饱的。所以说要营造良好的生态,必须要把所有的要素都配齐了。
很多学校都很重视教师专业成长,花样翻新地搞各种各样的活动,还要定期检查、听课、笔记、看调研记录,老师很累、校长也很累。
十一学校不干这些事,这些是老师自己的事,当时我们只抓一件事——分享。在校园里每一天都有各种分享的平台,分享是自愿参加,我想分享一个什么东西,谁来听也是自愿的,最少的时候去7个老师,我们也感觉到很好,这7个去听的老师觉着非常适合自己,听了也受益;有时候听众有300多位老师,这对分享的老师来说就有点小的压力了,但也特别有成就感。
十一学校根据到会的人数来确定他的学术积分并给他分享的补贴、讲课费。年底一看哪些老师分享的质量高、学术积分高,奖励先进,允许落后,这样老师们能够不好好搞教研活动吗?能不好好备课吗?能不好好听专家报告吗?
其次,要寻找第三方案。微信上看到过,一位爸爸带小孩在公园里捉迷藏,轮到爸爸藏时他藏在荷花池里,孩子怎么也找不到,便哭着向警方求助。民警接到报案后陪着男孩儿找了40分钟才找到他爸爸。原来爸爸躲在湖里,伸出一根芦苇秆呼吸。这个爸爸是特警,他满脑子就一件事,就是让孩子找不到,他没想到第二件事,一旦找不到就坏了。
所以,要寻找第三条道路,既短暂找不到,又能找到。
一个父亲要求孩子食物不能进客厅,平板不能进厨房,结果孩子趴在课堂和厨房相接处边吃喝边看平板,这也是第三条路径。
再次,要寻找杠杆。杠杆的特征就是:多,影响更多的人;远,影响长远;实,价值更高。在大部分学校里,岗位职责往往写到纸上、贴到墙上、存到档案室里就再也没人看了,怎么办?我们的办法是让每一个岗位寻找客户,每一个学期由客户评价你的工作,就是内部寻找客户。教导主任的客户是年级主任、备课组组长,这些人每个学期都评价你的工作;办公室主任的客户是年级主任、教导主任、政务主任;等等。他们通过研究这些客户的需求,不断使职责变得更加丰满。
最后,要避免路径依赖。我到北京第一年,高考中发现学生都是重点本科,个别的才是普通本科。我把学生录取的名校贴出来,结果坏了,好多学生找我说校长你不能这样损害我们的自尊,我们就考了个211你怎么能公布出来呢!我们在山东的时候考上211是不得了的,考一个普通本科也觉得很光荣,所以说靠过去的经验决策是很错误的。
当校长是一门学问。做学问除了有知识,还要长见识。知识、见识和胆识,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校长的综合素质。校长会已开启 2023案例解读式全国标杆学校访学计划, 精选20所全国标杆学校,围绕治校的主要模块,带您走进标杆学校的现场,跟随校长会独特解读视角,调研学习标杆案例、标杆课堂,对话名校长、骨干教师,在实际场景中内化所学案例,真正为学校的发展解决特定问题。
2023,让我们共同寻找中国好学校的答案!
● 形式主义“入侵”校园,严重干扰办学!如何解决? ● 当一所学校开始走下坡路,有哪些迹象? ● “拍个照先!”教育“留痕”,正在让教育变“假”? ● 学校中层管理者应该干什么?怎么干?这份中层成长指南值得借鉴 | 实用
● 请善待严厉的教师,别逼老师“佛系”与“躺平” ● 如有教学任务,中小学校长可不陪同领导调研!校长该不该上讲台?
来源 |中小学校长论坛
投稿邮箱| xiaozhanghui2022@163.com
责编| 小贝排版| 小贝
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